新聞

2025年10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 - 2025年10月
學術與品格雙向發展 自我成長回饋社會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致力為每位學生打造一個既能收穫知識、又能實現自我成長、學會關愛他人的校園環境。在崔永浩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圍繞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從建設關愛校園、提升教學質量、開發特色課程、拓展多元學習以及關懷學生心理健康等多個維度,構建了一套科學且富有溫度的教育體系,讓學生能在充滿愛的學習環境下茁壯成長。
建設關愛校園 服務社區、實踐共融
在過去兩年,學校高度重視建設關愛校園,精心規劃師資的配置:中一和中二級實行「三班主任制」;中三至中六級則採用「雙班主任制」。學校今年還特別強化班級經營,並與香港中文大學的QSIP計劃合作,幫助老師更高效地關顧學生。崔校長表示:「新來港學生面臨文化差異、學習模式不同以及語言溝通等挑戰,學校希望培養所有學生的共融意識,讓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學生學會相互關愛。」
為了進一步將關愛延伸至更廣闊的領域,學校充分利用辦學團體路德會的資源優勢,讓學生走進路德會開辦的老人院探訪長者,也鼓勵學生關注並幫助有特殊需要的群體。通過全校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馬中學生學會將「關愛校園」的理念延伸到社區,引導學生推己及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打造「高增值校園」 帶動學生持續進步
在提升教學質量、打造「高增值校園」方面,學校的努力得到了教育局數據的認可,學生在六年的學習中實現顯著的成績提升,其中最佳五科的增值效果尤為突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提出了簡單卻有效的要求:鼓勵學生在每次考試中力爭兩分的進步。崔校長指出:「看似微小的兩分,若能在每次測驗與考試中堅持,積累六年便會帶來巨大的進步。為此,學校組織科主任開展教學研究,探索如何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保障學生的高增值,其中包括借鑒『Visible Learning』理念,讓教學效果更直觀、更易衡量。」
倡導「小組共學」 「四學」感受學習意義
英文教學作為學校「高增值」目標的重點領域,學校首先強調老師的教學態度——每位教師堅信「每位學生都能學好英語」。今年,學校進一步增撥英文科的教學資源,新聘請了第三位外籍老師,營造更濃厚的英文語境。在教學方法上,學校倡導「小組共學」模式,採用能力混合原則,將不同英文水平的學生分配到同一小組,讓英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為同儕講解知識的過程中鞏固自身所學,還能培養領導能力。
學校將這一學習模式總結為「四學」:一是「自學」,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為課堂做好準備;二是「共學」,老師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共學」,在組內透過討論建構知識;三是「互學」,學生經小組內「共學」討論交流後,再透過組與組之間相互評價,進行「互學」;四是「導學」,老師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堂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歸納,強調重點知識。
提升教學效能 推動AI應用
學校積極擁抱科技,以「與時並進」的態度提升教學效能。去年,學校便探索利用AI技術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通過前期測試(Pretest)與後期跟蹤(Protest)發現,學生不僅能在課堂外實現自主學習,英語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學校今年更計劃進一步推動AI技術的應用,例如輔助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此外,學校還與校外機構合作,例如興倫實驗學校、Ricoh,引入更多AI課程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能,進一步鞏固「高增值校園」的成果。
STEAM教育融合知識 接觸科技拓寬視野
STEAM教育是學校的亮點之一,學校在中一級開展STEAM課程,實現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去年,中一級學生便嘗試製作夾娃娃機,通過貼近生活的項目,將STEAM教育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只要敢於嘗試,就能親手創造出實用的作品。學校亦組織學生參加多項STEAM領域的比賽,例如遠赴新加坡參加國際性STEAM比賽,並榮獲第三名的佳績。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僅能在香港取得優異成績,也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實力。
此外,學校還計劃開展無人駕駛車項目,利用編程技術控制車輛的行駛速度與方向,同時通過編程操控車載鏡頭。去年,學校已初步嘗試開展這一項目,從設計方案到模擬比賽,學生全程參與;未來,學校希望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展思路——編程不僅能用於控制車輛,還能應用於飛機等其他機械設備的控制。讓學生接觸更多前沿科技,拓寬科技視野。
體現「因材施教」 豐富生涯規劃
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學校大力推進多元學習經歷,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課程,例如開設DSE音樂科——去年,一位熱愛薩克斯風,且已達演奏級水平的學生。他在DSE放榜前,已被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無條件的錄取,充分體現了學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此外,學校還引入應用學習課程,例如幼兒教育、創意媒體、日文課程等。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先徵集感興趣的領域,再根據學生的選擇開設對應課程。學校將部分APL課程納入常規課程,學生無需在放學後或週六額外抽時間上課,即可在校園內完成APL課程;若學生希望學習更多APL課程,學校還會在週六安排學生前往其他院校參加課程,為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更豐富的支持。
多元發展平台 養成健康習慣
在課外活動方面,學校同樣注重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的平台。室內划艇是學校的傳統強項,去年有學生在該項目比賽中獲得全港第三名的好成績。一位中六級學生更入選香港隊,並前往內地參加訓練;同時,花式跳繩也是學校的優勢項目,學生多次獲得全港第二名的佳績。
今年,學校進一步充實體育教學團隊,新聘請前港隊成員作教練,推動學校田徑項目的發展;此前,學校已有一位同樣來自香港隊的體育教練負責花式跳繩項目的指導。兩位教練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訓練指導,還能將頂尖運動員的拼搏精神與專業態度傳遞給學生,激勵學生在體育領域取得更優異的成績,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採用「三層支援模式」 成立「輔導大使」團隊
在學生輔導與精神健康關懷方面,學校採用「三層支援模式」,即通過普及性支援、選擇性支援與針對性支援,全面關注全校學生的身心靈健康。學校今年特別引入了兩項專業的精神健康支持項目:一項是葵涌醫院及思健合作開展的「Teen使行動」,推廣積極的精神健康理念;另一項是從下學年開始啟動的「賽馬會平行心間(校園版)」,學校已獲得二十萬港元的經費支持。
學校亦於去年成立「輔導大使」團隊,成員優先挑選了部分在社交能力、情緒管控方面存在不足,或有潛在心理支持需求的學生。通過「助人自助」的模式,讓他們在參與輔導工作中實現自我成長。去年,輔導大使已完成了賽馬會的「學生守門人訓練」。學校還邀請專業的藝術治療師,提供藝術治療與技能提升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情緒調節與人際溝通技巧。